DCM也是最早注意到人人网并投资的公司。以下内容为创业邦现场报道,根据陈一舟和DCM董事合伙人卢蓉在本次DCM CEO峰会上的讨论内容整理而成:
卢蓉:Joe,谈谈你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的体验吧,好的一面是什么,坏的一面又是什么?比如,我们投资人人的时候,都觉得它能做成中国的Facebook,为啥最后没做成呢?
陈一舟:因为中国已经有中国版的Facebook了,腾讯才是中国的Facebook。
卢蓉:但你还是可以给我们讲讲作为创业者如何建设公司,你在2000年以前就创立了ChinaRen,在中国我们把你这样的连续创业者叫做“互联网老兵”。
陈一舟:嗯,我从1999年开始创业,时机很重要。大多数科技浪潮都是时机正好,技术越来越强,但最后还是趋势决定一切。科技发展一浪冲破一浪,你得对趋势保持敏感,既关乎努力,也关乎能力。
一直以来我发现很多创业者有时对自己身处何种商业环境并不完全清楚,我们见创业者时总是会问,你们抓住了当下哪一波趋势?多年前我们和腾讯对抗的时候就感觉非常艰难,但现在我们希望能反向驱动,抓住百亿,千亿级的机会,所以我们开始把目光放在中国之外的地区,比如我们投资了SoFi、Mofif、Lending Home,这种思维上的转变在过去几年确实在发生。
卢蓉:的确从人人最近的财报可以看出你们在投资领域非常活跃,对于投资你们的愿景是什么?你们如何处理企业经营和投资业务的关系?
陈一舟:在过去几年人人已经部署了8亿美元,投资了约40个公司,中、美、日本、以色列都有,我们对投资组合较为满意,一些资金投到了独角兽公司身上。其实在美国我们倒没有做太多投资,保持在20%的投资组合比例,不算多。对我们而言,投资让我们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技术领域。作为商人而言,投资越优秀越有利于你对商业的判断。对我们来说,在中国做企业,遇到的竞争对手太多了。对我们这样规模的公司而言,小公司尽全力也非常难以撼动大公司。我们会指导被投公司如何成为“增长黑客”(Growth Hacking),你需要注意哪些数字,中国在Growth Hacking方面的势头是非常强大的。上个月我们在北京也组织被投公司开了一次CEO峰会,我们也在打造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
卢蓉:你们和美国公司谈投资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过接触美国团队时遇到的阻力?
陈一舟:3、4年之前,接触美国公司的阻力是存在的,有时候那一笔投资被我们的投资董事会扼杀,人们不理解如果投资美国的公司价值何在。现在不一样了,有些企业业绩不错,我们也在不断建立知名度。如果企业增长效应不够快就会被活生生地吞噬,有些企业一开始只想增长5倍,我们会告诉他,你们可以增长50倍,为何不试一下?在中国的创业经历让我们对增长有迫在眉睫的感觉。
卢蓉:除了腾讯,人人和百度都在硅谷投资,你们会和腾讯在美国的投资战场再次交锋吗?
陈一舟:我们与任何人没有进行竞争, 5年前我们已经认识到纯互联网机遇,如Google和腾讯这样的公司会越来越少,下一个大风口是把互联网作为工具深入产业。我们已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了一些公司,去年在交通领域投资了香港一家Uber模式做货车P2P的公司(编者注:GoGoVan)。我们没有与其他的投资者造成正面冲突,因为我们投资要点和领域不一样。我们的投资都会产生协同效应,我们收购一家公司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帮助让它现有的业务增长,我们就是一个纯粹投资者,只投资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公司。
卢蓉:Growth Hacking的效果怎么样,目前你们在投资方面的表现如何?
陈一舟:现在最显而易见的是投资增长最迅猛,我们投资的3年前创立的万门教育,当时创始人只谈了斯坦福一所学校,正准备再谈4所学校,但我告诉他不行,你得找50个学校,我多给你投点钱。最后我们真的多投了一些,他们现在发展也很好。
卢蓉:听起来秘诀就是告诉创业者快点快点再快点增长?
陈一舟:不,首先创业者如果没有毅力和野心支撑的话,你做出多少增长都是徒劳的;第二是你得你得找到正确的人,我会告诉创业公司你是否选对了人,以及哪些事做得不对。如果你们的效果差,增长低,我们会坐下来分析,大部分CEO都会犯错,有的CEO是金融领域的,已经四五十岁了,他们不懂互联网,但我们已经走过很多路,知道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