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3 01:02:12 来源: sp20241213
“让世界通过短视频更加了解中国”
“通过手机向非洲以及其他地区的人们分享我在中国的美好生活,助力彼此增进了解和沟通,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上,露丝流利的中文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露丝来自乌干达,曾在当地一家中国企业工作。8年前,带着对中国的向往,露丝嫁到了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金竹镇。开朗活泼的她不仅很快就学会了说普通话,还烧得一手好菜。2021年,露丝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凭借朴实的笑容和精湛的厨艺,很快就收获了众多网友的支持和点赞。
同村的人都说,露丝这位“最了解中国的外国媳妇”做菜好又乐于助人,经常帮助邻居干农活,和他们分享自己做的美食,近来又开始尝试直播带货,销售村里的农产品。“作为一名‘农创客’,我希望能够通过直播、丝路电商等渠道,将中国特色产品卖向全世界。”露丝说。
露丝镜头下的中国美食、美景和美好乡村生活,让她在海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同样广受欢迎。许多乌干达乃至其他国家的网友通过露丝的视频,感受到了中国的魅力。他们在视频下用各种语言留言,表达对露丝一家的喜爱和支持,以及对遥远中国的无限向往。一位叫做哈姆的网友留言说:“作为乌干达人,我为你骄傲。你让中国人了解了非洲,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中国。”
最近,露丝将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的经历做成了视频。“你将世界各地完全陌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在中国的经历和有趣的中国文化,这是不可估量的成就”“你的视频让我特别期待能够访问中国”……一条条暖心的留言让露丝非常感动,更坚定了她进一步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的决心。
今年7月,露丝和丈夫、儿子一起回到了乌干达老家。“我注意到,在非洲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元素。比如家里的中国品牌卫星电视,可以让我们收看更多的频道,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爱上看中国电视剧。”露丝说,中国企业建设的家电工厂,让不少村民找到了工作。她还带着母亲去中国医疗队所在的医院做了体检,体验了针灸治疗。
“特别感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期待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世界通过短视频更加了解中国,同时能进一步增进非中友谊!”嫁到中国后,露丝见证了中国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待着自己家乡未来能取得同样的发展,“中国帮助我们建设了许多项目,我相信乌干达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不断用考古新成果续写乌中友好”
“我很喜欢自己这身装扮,感觉酷酷的。”在中国生活了7年,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比龙的中文已十分流利。黑色连帽上衣、卡其色工装裤、黑色手套,再加一顶骑士帽、一把探铲,这是他的一整套户外考古装备。
比龙曾就读于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大学历史学院,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考古,并参与了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联合考古项目。2016年,他来到中国西北大学留学,目前正在攻读考古学博士学位。“中国的考古研究方法和视角丰富了我的考古知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的信念。”比龙说。
比龙介绍,中国目前在考古工作中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保存遗迹现场信息,还提高了绘图效率和精准度。他已经在中方队友的帮助下,学会了绘制三维图和模型,并独立完成了乌兹别克斯坦库瓦遗址等发掘现场的三维图,“我想要学习更多中国技术,把这些技术带回乌兹别克斯坦。”
2022年9月,比龙跟随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在费尔干纳盆地调研。他和考古队成员们一起克服艰苦的环境,忍受着口渴和身体的疲惫进行挖掘,终于发现了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的游牧民族遗迹。“乌中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进行考古研究,发掘出关于乌历史的大量信息。”比龙表示,在考古发掘现场,中方队员采用文物保护监控大棚等先进技术进行遗迹保护,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许,也促进了当地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的提高。
比龙认为,中国与多国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不但能够形成合力,深化对地区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探索与研究,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也有利于扩大国家间的文化交往。“联合考古工作是对丝绸之路人文交流传统和互学互鉴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促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动实现民心相通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我很荣幸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在联合考古项目中,比龙不仅是考古工作的主力,还是保障队友饮食生活的好帮手。在考古队进驻之前,他常常奔波于家乡和驻地之间,帮助考古队员改善伙食。“我很乐于推广乌兹别克斯坦的特色美食,为大家准备地道的当地食品,中方队友也会邀请我一起包饺子。”比龙认为,这种分享增进了乌中双方的友谊,让双方考古队员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
近两年里,比龙受邀在费尔干纳大学兼职任教,讲授自己在中国所学的考古学知识。“我正在收集整理中国考古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并将它们翻译成我们国家的语言。期待能成为乌中考古学领域的桥梁,不断用考古新成果续写乌中友好,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贡献力量。”他说。
“更能感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秋节,巨石埃及公司食堂里格外热闹,中埃两国员工在一起有说有笑,边包饺子边聊家常。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做饺子馅,有的揉面团……中方员工操作熟练,埃方员工学得有模有样,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拉近了两国员工的距离。巨石埃及公用工程部副经理乌萨马说,在中国企业工作让他爱上了中国,爱上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巨石埃及是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巨石”)在埃及的全资子公司,在埃及当地生产玻璃纤维产品,直接为当地提供了超过2000个工作岗位。2014年,当得知有中国企业在埃及建厂,渴望了解中国的乌萨马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辞掉原来的工作加入巨石埃及,“与之前工作的另一家外企不同,在这里更能感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初到公司时,好学的乌萨马经常向中国师傅和同事请教,不仅近距离接触了中国文化,并且很快就学会了中文。“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乌萨马说,公司专门为埃方员工准备食堂,通过严格把控食材来源和烹饪方式,让他们每天都能享用可口的饭菜。同时,公司为埃方员工组织了内容丰富的各类讲座,为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便利。此外,定期组织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类体育项目友谊赛,也让中埃双方员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中国师傅们的悉心教导,让埃方员工对中国感情愈加深厚。乌萨马表示,自己能从零开始当上部门副经理,特别要感谢他的中国师傅沈林洪。“师傅在工作上手把手传授技能,让我的专业技术水平逐渐提升。他在生活上也对我百般照顾,助我快速成长。”乌萨马说,虽然师傅现在已经回国了,但他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每逢春节、开斋节等两国的重要节日,我们都会互相问候。”
今年6月,乌萨马作为员工代表之一受邀前往位于浙江省的中国巨石总部培训学习。他看到车间里虽然人很少,但各生产环节井然有序。生产线上智能设备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更让他深感震撼。乌萨马表示:“中国的智能制造水平非常高,我期待能够把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埃及。”
“我经常和亲朋好友们说,很幸运能和中国同事一起工作。我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将来长大以后也要学习中文,也能到中企工作,或者到中国留学,成为促进埃中文化交往的桥梁!”乌萨马说。
人民日报记者 万 宇 张丹华 黄培昭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