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6:51:48 来源: sp20241215
前段时间,一个6岁的女孩,在舞蹈课上练习下腰动作时受伤,确诊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截瘫。这不是媒体报道的第一个“下腰瘫”的例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郭晓东团队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2年,我国因练习舞蹈下腰动作不当导致瘫痪的孩子超过1000名。
悲剧的背后是家长的焦虑。“有艺术特长升学可以加分”“没点才艺工作都不好找”……不知从何时起,在“分数焦虑”之外,我们的家长又染上了“才艺焦虑”。为了培养孩子的才艺,很多家长早早地把子女送进各种艺术培训班,并要求孩子学习艺术时以结果为导向——学琴得考级、画画要参赛、跳舞得拿奖,一旦没有结果,就觉得孩子白学了。
功利化艺术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根据舞蹈教育的规律,孩子七八岁时才适合练跪下腰,十岁左右才适合练站下腰,可现在走进各种舞蹈培训机构,随处可见三四岁就开始练习压腿、下腰的孩子。孩子那么小,骨骼、肌肉力量都未发育完整,超前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专业的舞蹈学校,很少听说有因练舞而截瘫的,但在校外舞蹈培训机构,“下腰瘫”却频频发生,就是因为家长、机构为了早出“成果”而违背艺术教育规律,让孩子们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
功利化艺术教育还会扼杀孩子的艺术潜能和审美趣味,甚至让一些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如果抱着功利化目的开展艺术教育,必然要求孩子去比赛、考级、拿奖。比赛也好,考级也罢,总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符合标准者即为好,不符合标准者即为差。一旦被框进某种“标准”,孩子就会循规蹈矩,按照“标准”进行训练,其艺术潜能很可能会被压制,创造性也就很难发挥出来。
在一次北京人艺招人的面试中,院长冯远征发现,很多男生的形体展示,跳的都是蒙古族的“筷子舞”,而这些“筷子舞”正是四年前学生们考大学时艺考机构教给他们的。这些学生,上了四年大学,却没形成多少自己的新东西。他们虽然从功利化艺术教育中获得了短期利益,比如考了级、拿了奖、升了学,但未跳脱功利化艺术教育设定的框架,未培养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所以很难登上北京人艺的舞台,注定无法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随着艺术教育的日益普及,抱着功利化目的开展艺术教育越来越不可行,也越来越没必要。比如,我国有超过4000万孩子在学习钢琴,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当弹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会弹钢琴便算不上艺术特长,想让孩子通过学钢琴在升学、就业中占据优势就会变得困难。
审美问题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欣赏。可以说,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所以,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开展艺术教育应回归美育初心,即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便不能在艺术教育中仅仅传授艺术技能。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一种柔性的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艺术情感的塑造,注重学生内在艺术素养的养成与丰富。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现代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艺术的生动表现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来支撑。一些艺人虽然能歌善舞,但经常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既影响自己的形象,也为青少年作出不良示范,这都是缺乏文化素养的结果。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美育不仅是为了认识美、感受美,更是为了发现美、创造美。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就应围绕创造力这个核心,让孩子们通过艺术,学会创造的方法、感受创造的乐趣,进而经受创造的磨难、获得创造的幸福。这个创造不仅包括艺术上的创造,还包括科学上的创造。现实中,很多科学巨匠创造力的生成都得到了艺术的滋养。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的袁隆平曾说:“除了科研,最爱的是音乐。”爱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也对科学研究和小提琴做过这样一番总结:“音乐和物理研究起源不同,目标却一致,就是追求表达未知。”艺术和科学总是这样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所以,艺术教育还应与科技教育交叉互动,那样才能培养出人文精神浓、科学素养深、创新意识强的时代新人。
艺术是慢的艺术,艺术教育是“慢教育”,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是积跬步至千里、聚细流成江河的过程。因此,不管家长,还是老师,在开展艺术教育时,都应切记:欲速则不达,心急反而无功。
(作者:汪静一,系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