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地标•北京】这座建于明代的恢弘大殿,为何改名为中山堂?

发布时间:2024-11-24 19:32:12 来源: sp20241124

  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是赴京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公园内社稷坛之北,坐落着一座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恢弘大殿——中山堂(原名社稷坛拜殿)。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神稷神时遇风雨行礼的场所、孙中山的停灵处。

  大殿建筑采用彻上明造木质结构,明露梁枋纹饰金龙和玺彩绘,殿面铺黄琉璃瓦,为单檐歇山顶,大木主体结构仍保存着明代建筑特点和风格,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没有被损毁和重建的记载。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9周年。近日,“统战新语”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华路4号的中山堂,在感受古建之美的同时,也探寻其与统一战线的渊源。

阳光下的中山堂。

  曾经的社稷坛拜殿为何改名为中山堂?

  原来,1925年3月12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北京逝世,曾在此停灵并举行公祭仪式。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并在北平提供一处永久纪念的场所,便将此殿命名为中山堂。

  走进中山堂大殿,一座位于正中的孙中山汉白玉坐像映入眼帘,令人印象深刻。大殿内常设的“孙中山与北京”主题展览包含“世纪伟人”、“三莅北京”、“永恒的纪念”三大主题,展出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展品,细细看下来,那段峥嵘岁月仿佛在眼前重演。

  主题展览于2002年11月开展,2013年10月改陈。据介绍,在基本展陈的基础上,中山堂还不断定期研究、发掘中山精神的丰富历史内涵,积极收集整理孙中山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

位于大殿正中的孙中山汉白玉坐像。

  展厅右侧展板上的多张旧照片展示了北京群众送别、吊唁孙中山的场景。其中一张照片还原了孙中山亲朋为其守灵的场景,宋庆龄等人站在孙中山棺椁两侧,面露悲容,身后“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的挽联十分显眼。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山堂也是举行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仪式的重要场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

展板展出多张珍贵老照片。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在中山堂召开,毛泽东于13日亲临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通过了《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组织条例》、《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宣言》,号召全市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建设新北平。

  《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宣言》指出:“各界代表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是人民政府联系群众和传达政策的协议机关和咨询机构,不是政权机关。”

内容丰富的展板。

  这年9月7日,周恩来还表示:“现在各地召开的各界代表会议,实际上就是地方的政治协商会议,也可以说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方委员会。我们要通过这个组织来进行地方的统一战线工作。”

  1949年11月20日至22日,379名代表在中山堂出席了北京市(彼时北平已更名为北京)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开始按照刚通过不久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关规定,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后,代行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同时选举产生了常设机构——协商委员会。

  其后,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届至第四届会议也相继在中山堂召开。1954年8月,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山堂举行第一次会议。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圆满完成了代行人代会职权的历史任务。

展出的北京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老照片。

  若你也来到中山公园,不妨走近中山堂,感受历史的魅力与力量。

  来源: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