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国学|短评:世界中国学为何适逢其时?

发布时间:2024-11-22 07:48:50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上海11月24日电 题:世界中国学为何适逢其时?

  作者 徐皇冠 韩禹 文龙杰

  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中国上海开幕,400余位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滨,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视频: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析人士指出,百年变局下,标举世界中国学这一范式意义深远。

  作为一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世界中国学渊源有自。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发现东方之旅,其游记成西方研究中国的重要源头;嗣后,从利玛窦访问中国到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置汉学教席,数百年间,世界对中国研究热度不减,形成了主要研究传统中国古典文化的欧陆汉学范式;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开始引入社会科学方法分析现当代中国,此种实用取向的中国学范式也一度成为主流。

2018年6月,来自澳大利亚、泰国、荷兰、泰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运河外籍志愿者组成了“当代马可波罗使团”,重走杭州大运河。图为当代马可波罗使团在拱宸桥畔。张茵 摄

  从学术史来看,中国学研究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国家,从法国、德国、英国、荷兰到后起的美国,几乎是18世纪以来世界强国的罗列,其强势学术话语往往形成裹挟甚至碾压之势;东南亚、南亚、拉美、东欧、非洲等地的独特研究视角和丰富学术矿藏,成为被忽视的“非主流”;而作为中国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则成为被客体化的主体而长久缺场。“各说各话”与“单向灌输”,催生着迷思与歧见,也迟滞了中国学发展脚步。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科学革命”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范式转换”。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骚、汉赋、六代骈语、唐诗、宋词、元曲之迭代,就可被视为范式的转换。

图为杜甫草堂内的雕塑。图/视觉中国

  范式转换源于历史条件与客观条件的转换。正如马克思强调的那样,“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今天,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马凯硕指出,当今全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促进对中国的更深入了解;哥廷根大学东方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说,欧洲人今天应当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指出,非洲的中国研究正在发展壮大;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白永瑞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中国学,在今天需要更多相互借鉴与参照。

  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学的范式自然而然也在变。2004年,世界中国学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被提出,它倡导在掌握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动态并对其进行再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的交流对话,成为中国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2023年10月30日晚,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第三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总决赛暨颁奖仪式在昆明举行。图为选手们集体登台。 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世界中国学从历史中走来,萃取传统中国研究的精髓,广泛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成果,重申中国的主体位置,呼唤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学研究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术交流、文明互鉴、文化融合的平台。

  世界中国学注重历史与当下的会通,由当代中国溯至历史中国,再从历史源头和文化根基理解和辨识当代中国;注重以中国研究为纽带,促进来自中国、欧美、亚洲、非洲、拉美等不同地域的研究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更注重中国研究的世界意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从马可·波罗的游记、欧陆汉学、美式中国学再到今天的世界中国学,从“独白”“对讲”迈向“共话”,在世界文明交流史的视域下,提振和标举世界中国学这一范式,正是当今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绝佳写照。(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