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5:00:21 来源: sp20241231
中新网 北京12月18日电 “我们还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塑造人的心灵,不能完全靠机器,人的培养不能完全靠机器,还得靠人。”针对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日前在北京表示。
5G、6G、大数据、人工智能……当技术变革日益加速,未来的人才培育、教育模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近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3教育盛典”上,诸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教师、校长围绕未来的育人模式展开讨论。
顾明远表示,教育必须因时而变,顺应时代的需要。但变革中的未来教育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技术手段和教育目的的关系,技术是手段,但是育人的目的不会变,教育传承知识、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变;
二是处理好线上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关系,信息技术不是来取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传统教育中有效的方式还是要继承;
三是处理好虚拟和现实的关系,虚拟世界引入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更广阔的世界,但现实是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亲身体验、开阔视野、增加智慧。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王本中介绍,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课程列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三个层次,与此同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也规划了小学、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内容。
“就像当初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要从娃娃抓起,所谓从娃娃抓起,包括小学、初中,也包括未成年人的高中教育。”王本中说。
与会者还探讨“双减”背景下,教育如何做好“加减法”。针对面对未来如何拓宽孩子的核心素养,北京十三中党委书记、校长唐挈认为,孩子们要增加对应用技术的体验,更要增加应用自己思维;要增加艺术素养,更要增加人文素养;要增加接触技术的机会,更要增加接触人的机会。他还表示,家校关系要做到“三减三增”,即家教之间减少分歧,强化共同培养学生的共同体理念;减少感性,增加培育孩子理性的因素;减少功利,增加对一些慢变量的关注,例如习惯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谈到,“双减”之后,家长要给学生加睡眠,促进孩子情绪、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提升免疫力;其次要加运动,培养孩子更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再次要加劳动,引导孩子通过劳动学会感知;最后还要加休闲,孩子如果有自主休闲的时间,更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她还表示,要引导孩子从课堂走出去,从书本走出去,去体验,去感知世界,形成人文素养。(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