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3:12:19 来源: sp20241115
近年来,高额彩礼时常成为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因彩礼纠纷对簿公堂的新婚佳偶,被高额彩礼“棒打鸳鸯”的青梅竹马,为一场“风风光光”婚礼而背上“甜蜜负担”的青年男女……这一系列关于彩礼的现实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倡导婚俗新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彩礼作为中华传统习俗中的一项婚姻礼仪,本是代表男方家庭的诚意,也是增进婚姻双方家族之间感情的纽带。但当前,因彩礼而产生利益和情感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地方用高额彩礼作为婚姻和家庭生活的“价码”,不仅容易给新人带来情感伤害,也触犯了法律红线。
民法典中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此外,针对近年来多地彩礼数额持续走高,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彩礼认定范围、彩礼返还原则、诉讼主体资格等重点难点问题予以规范,该规定自今年2月1日起施行。这些法律规定对进一步规范彩礼行为,维护婚姻家庭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引导全社会自觉知法守法,树立“彩礼不等于‘财力’,也无法等于‘幸福’,如果不讲‘理’,彩礼也就失去了‘礼’的意涵”的婚俗理念。
要全过程引导形成新时代婚俗新风。造成超出家庭承受范围的高额彩礼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习俗的影响,也有攀比心理、物质主义等因素的推动。不可否认,彩礼和嫁妆有时能成为新人家庭的“启动资金”,但并非男方和女方家庭间单纯的物质交换。破除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等婚俗陋习,需要全过程引导。
比如在结婚前,可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途径普及婚恋知识、开展婚前教育,帮助更多新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伦理观。党员干部也可带头示范,倡导互相尊重、节俭婚礼,反对尊卑观念、奢侈攀比。在结婚后,要注重依托单位、社区等平台,加强家风家教建设,提供家庭援助,协助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要全方位发力培育简约适度婚俗理念。婚俗是社会婚育文化的缩影,应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家庭观的引导。解决此类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法律、规范、政策和文化引导全方位持续共同发力。应以破除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为治理重点,引导年轻人采用简约、创意的婚礼形式,有效降低结婚成本。
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婚俗新风,可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村委、乡贤、村民代表等共同制定文明章程,让低彩礼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遵循,推进乡风民俗文明建设。比如可通过树立移风易俗示范村、开展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将落实低彩礼、零彩礼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进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引导高额彩礼能够回归理性。比如在河北省河间市,各村、社区结合本地实际,依法依规将婚事新办简办、限制高额彩礼、鼓励零彩礼和低彩礼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黄杨尖村,村里成立了由村两委、老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将简办婚丧礼俗写入村规民约,同时村里依托文化礼堂作为婚事简办阵地,实行酒席菜套餐制度,推出千元左右一桌的酒席套餐。此外,为倡树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全国各地民政部门也纷纷积极设立室内、室外颁证场地,大力推行集体婚礼、慈善婚礼、低碳婚礼和公交婚礼等特色婚礼,给爱情“减负”,为幸福“加码”。
随着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引导婚俗新风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全社会积极构筑简约适度婚俗理念的良好氛围下,希望人们能够回归传统朴素的婚嫁观念,更加理性看待彩礼问题,让健康、节俭、文明的婚俗观念蔚然成风。
(作者:屈群苹、徐畅,分别系文化发展创新与文化浙江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平安浙江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宋晨、李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