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5:16:31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社 北京7月21日电 题:中国金融体系何以长期保持稳定?
——专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作者 尹倩芸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风险总体收敛。在部分国家货币政策转向带来外溢效应,全球经济金融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的当下,这并不容易。
过去四十多年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是少有的未曾爆发过经济危机的国家,更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何以保持长期稳定?西方国家又为何陷入危机的周期性反复?各方应如何防范“明斯基时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在新著《发展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与战略路径》一书中提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经济秩序。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得快和稳,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没有出现像世界其他国家那样周期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为何能保持这样的金融稳定性?
《发展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与战略路径》封面。受访者供图刘元春: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克服欧美市场经济体系的所有制缺陷。同时,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家协调能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中国也坚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经济没有陷入西方的“脱实向虚”。
此外,中国金融模式与西方金融模式存在本质区别,其体现在:一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西方金融模式更多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二是中国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工作服从于国家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需要,而西方模式中金融更多受市场力量驱动;三是中国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西方模式可能更注重金融市场自身发展与创新。
2024年6月27日,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简称巴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刘永红 摄中新社 记者:谈及金融稳定性,您在书中重点提到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和“明斯基时刻”,其思想为何在金融危机后得到学界乃至业界的广泛关注?
刘元春:“明斯基时刻”这一命题的核心在于描述金融市场从稳定转向不稳定的临界点,即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和“明斯基时刻”概念,详细阐述了经济体由稳定向不稳定发展的内生动态机制,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得到广泛重视,因为明斯基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对金融危机的前瞻性预测与提示。“明斯基时刻”也被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全球金融监管者在金融危机后越来越重视这一理论,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应对。
中新社 记者:2023年以来,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美国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相继破产点燃银行业信任危机,全球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加剧。在这样一个时点,“明斯基时刻”有何种启示意义?
刘元春:明斯基的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2023年以来的欧美银行业危机及其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可以视为这种内生不稳定性的体现。今年,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倒闭,被业界视为2023年3月以来美国区域银行危机的余波。2024年以来,纽约社区银行股价暴跌,引起中小银行股价剧烈波动,叠加第一共和银行倒闭,美国中小银行风险值得警惕。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3年4月26日,旧金山,一名行人走过第一共和银行。“明斯基时刻”提醒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并准备好应对危机的策略,包括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透明度、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等,对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尤其要给予关注。
中新社 记者: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金融危机,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似乎难以避免陷入不稳定状态,导致危机的周期性反复。为什么会这样?
刘元春:历史上的确爆发过多次金融危机。以1929年的大萧条为例,所有的大学者、大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它,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2008年的金融危机同样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预测之外,这使得作为非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明斯基时刻”得到广泛关注。
“明斯基时刻”的多次出现,揭示了几个关键的规律性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往往具有内生性,是经济体系内部不稳定性的体现;金融监管往往滞后于金融创新,过度金融创新和不足的监管可能导致风险积累和传播;政府失灵是西方难以摆脱危机的根源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自甘沦为金融部门的宏观调节机构,和市场利益融为一体,导致金融业危机多发却又“大而不倒”。
2023年8月15日,纽约曼哈顿,美国“国债钟”显示屏。王帆 摄中新社 记者: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可避免面临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金融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应如何防范出现“明斯基时刻”?
刘元春:当前,世界经济在滞胀中面临增速持续下降的压力,原因在于地缘政治、逆全球化、技术的孕育期、老龄化、高债务和高利率叠加带来的高风险等。这一系列风险因素的叠加都极易触发“明斯基时刻”,从而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但就中国来说,随着中国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发力,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还在持续增强,因此应当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表现也证明了中国经济具有活力和韧性。
不过,目前仍有一些风险值得关注。一是房地产问题及其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采取针对性措施来稳定市场。
2023年9月,山西太原一楼盘开盘,销售人员为客户推荐户型。韦亮 摄二是消费方面,必须认识到消费增长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是长期性、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的综合,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数年的持续努力。目前,我们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已经找到解决办法,并且微观主体的预期正处于持续改善之中,说明问题解决的进程已经启动。
三是仍需高度重视当前经济中的不平衡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供给端增速超过需求端,这说明需求端应继续作为政策制定重点。当前经济状况下,需求发力依然是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我们也注意到非房地产行业复苏符合预期,表明复苏基本趋势是稳固的。复苏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如何实现更加平衡,将是一个关键挑战。
中新社 记者:近些年来,中国金融业开放稳步推进。在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应如何把握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力度?
刘元春:现代金融必须是在全方位格局下的重构,推动金融开放势在必行,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资本市场,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要持续深化国际金融治理合作,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金融治理合作主要聚焦于以下维度:一是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宏观调控的协调性,二是提升应对危机的国际责任担当。
第二,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深化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一方面,大规模地培育安全性资产,提升国债规模,培育优质的公司股票市场,进行稳定风控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必须对安全性资产和风险性资产的国际流动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以高质量金融体系推动对外开放。金融开放模式和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必须以超大金融体系以及综合国力对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定价能力为基础。在实现国内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基础上,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完)
受访者简介:
刘元春。受访者供图刘元春,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人才,“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