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5:55:02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昆明12月24日电 (记者 胡远航)2023年是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诞辰100周年。近日,他的中国好友、著名摄影家吴家林撰文回忆俩人超越年龄、跨越国界的友谊。“好照片是用摄影语言来表达的。我们能成为忘年交,是因为有着共通的摄影语言。”吴家林称。
图为2010年应马克·吕布夫妇相约,吴家林从云南临沧拍摄现场赶到上海与他们相会。令胡歌摄马克·吕布是蜚声世界的纪实摄影大师,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家。从1957年起,他22次访问中国,用影像向世界介绍了发展中的中国变迁,为巨变中的中国留下众多珍贵的视觉档案。
吴家林,云南昭通人,同样是世界著名纪实摄影家,系唯一一位入选《布列松的选择》和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丛书(法国著名的摄影“黑皮书”)的华人摄影家。其走向国际,离不开马克·吕布的赏识。
“那是1993年的6月7日,经影友介绍,我临时参加了马克·吕布给中国摄影师看照片的见面会。完全没想到自己那批略显寒酸的照片,会被他喜欢。”吴家林回忆,此后,他俩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家林带过去的这批照片,是他抓拍的家乡山里人的生活场景,有披着羊毛毡的男人,有雨中赶马人,有狭路相逢的赶猪的小孩……马克·吕布花了一个多小时将这些照片认真分成A、B、C三类。两年后,吴家林将其中的A类照片,结集成册出版为摄影集《云南山里人》,并寄往法国。
图为吴家林摄影作品《大山包山民》,1989年拍摄于云南昭通。吴家林摄收到这份礼物,马克·吕布激动不已。他多次称赞吴家林的摄影作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非常中国化”“既不摆布场景,也不制造影像,不欺瞒不作假”“呈现给人们的是惊喜,是幽默,还有超现实,而且处处精彩皆由其双眼于现实和生活中寻觅”,并积极向外界推介。
1996年3月,受马克·吕布邀请,吴家林参加美国休斯敦国际摄影节,取得成功。次年,他又受邀去到法国。
“当时已72岁的马克·吕布开着车来到机场接我。一到他家,他就要给我报销机票钱。我高兴地告诉他:我靠自己的作品解决了路费问题,不要你报销了。”吴家林说,听到这些,为他感到高兴的马克·吕布一下抱住了他。
这一次,马克·吕布带吴家林参加在巴黎举办的国际摄影节,并成功获得个展资格。参展之余,他们还一起参观了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圣母院……
图为2001年马克·吕布在山西平遥拍摄。吴家林摄后来,两人又多次在纽约、上海、山西等地相见,一起参加影会、一起拍照。不在一起的时候,就互相写信交流。“为什么马克·吕布这位国际大师这么喜欢我这个山里人?我想是因为我们有许多共通之处。”吴家林说,比如两人都喜欢观察、发现、抓拍,不组织,不导演,不干预被拍摄对象;都推崇以带着尊重和爱看待所有生命的方式去拍摄。
马克·吕布在纪录片中也曾解释:“我在法国,是银行家的儿子;吴家林在中国,而且是在中国的贫困山区;这完全是两个世界,常人对此往往不理解。但他的照片强烈地冲击着我,沟通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就像一对好兄弟。”
这对“好兄弟”最后一次见面是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彼时,马克·吕布已87岁高龄。吴家林陪他登上上海大厦的顶楼阳台,尽情地拍摄了一个多小时。分别前,马克·吕布将他最经典的摄影作品《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赠送给吴家林。随后,又将两人20多年来的通信原件交给吴家林保管。
“这些信件我都拷贝过了,原件留给你保存更好。”吴家林说,这是马克·吕布最后的交代。2016年8月,马克·吕布因病在法国去世。
“在马克·吕布给我的第一封信中,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写道: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友谊、文化。由于相同的兴趣和热情,使我们成为朋友。”吴家林称,回望两人的友谊,马克·吕布带给他的不仅有机遇,更重要的是鉴别摄影作品的眼光,以及纪实摄影的精神。
“好照片是用摄影语言来表达的。这个摄影语言不光是构图的问题,还跟拍摄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个人品格息息相关,最后形成他对瞬间的精准捕捉。”吴家林说,这是他和马克·吕布的共识。
吴家林认为,在摄影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文纪实摄影仍独具价值与魅力。研究摄影,仍需向马克·吕布等西方大师学习,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质。(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