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9:21:33 来源: sp20241227
在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玻璃温室大棚内,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将土壤pH传感器插入土壤。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11月17日记者从甘肃省科学技术厅获悉,该厅等7部门印发了《甘肃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选定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作为试点单位,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助力西北地区科创中心和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人才处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加强对科技人才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等评价的基础上,此次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将针对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类人才、基础研究类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等开展评价,从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内部制度等方面提出试点任务,形成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有效做法。
《方案》提出了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标准。比如,对承担“卡脖子”重大攻关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等并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方案》明确,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探索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和原始创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基础研究类人才,各试点单位将探索由一线科学家或团队负责人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科研岗位、承担“从0到1”基础研究任务的机制,构建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体系。试点高校院所探索利用自有科研资金设立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合作基金,促进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同时,有力激发人才潜能。
针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的评价,《方案》明确提出,以产业贡献和技术开发应用为导向,重点评价技术标准、高价值专利、成果转化产业化等代表性成果,建立体现产学研、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实效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探索由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
“不以是否发表论文、取得专利多少和申请国家项目经费数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的评价,《方案》明确,将强调公益属性,突出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高危岗位、基层一线和从事科研基础性工作科研人员的贡献。
对农业科技人才、公共卫生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科研条件保障人才等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着重评价工作绩效及其社会影响力或作用,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能力,并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不作硬性要求。科学引文索引和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和影响因子排名等仅作为评价参考。
《方案》明确,鼓励各单位扩大科研单位用人自主权,完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加大科技人才激励力度,让每一位科技人才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记者颉满斌)
(责编:郝孟佳、李昉)